在教授知识时,不在于教得多,而在于教得精。要根据学生的资质和能力来教授适量的知识。比如,一个学生只能掌握两百字的内容,那么只教他一百字的内容就足够了,这样可以保持他的学习兴趣和精力,避免他感到厌烦和困难。在朗读和背诵时,要让学生专心致志,口诵心记,反复揣摩每个字句的含义和语气,掌握正确的音节和语调。久而久之,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就会提高,思维也会更加敏捷。
每天的学习安排应该是:先考察学生的品德表现;然后让学生背诵和朗读课文;接着学习礼仪或完成课业;再复习和讲解课文;最后唱歌。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、唱歌等活动,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,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疲倦。同时,这些活动也可以防止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和行为。教育者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和原则来进行教育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,“神而明之,则存乎其人”,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效果还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。
【解读】
明武宗正德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1518年,王阳明在成功平定江西的农民起义后,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深知,社会的动荡往往源于人心的失序,而人心的失序又与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于是,他在赣南地区的各个角落,开始了一场深入民间的教育改革。